近年來我國機床模具行業進步較快,已能提供比較成套的高精度加工設備,但與國外裝備相比,仍有較大差距。
雖然國內許多企業已引進許多國外先進設備,但總體的裝備水平比國外許多企業低很多。由于體制和資金等方面的原因,引進設備不配套,設備與附件不配套現象十分普遍,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較妥善的解決。
模具標準化水平低,模具標準件使用覆蓋率低也對模具質量、成本有較大影響,特別是對模具制造周期有很大影響。
據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介紹,我國模具企業長期以來受大而全、小而全影響,模具專業化水平低,專業分工不細致,商品化程度低。國內每年生產的模具,商品模具只占40%左右,其余為自產自用。模具企業之間協作不暢,難以完成較大規模的模具成套任務。
目前國內模具生產周期高于國際水平,但產品水平還比較低,主要表現在模具的精度、型腔表面粗糙度、壽命及結構等方面。我國模具企業技術人員比例低,水平較低,且不重視產品開發,在市場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。我國每個模具職工平均年創造產值約合1萬美元,國外模具工業發達國家大多是15~20萬美元,有的高達25~30萬美元,與之相對的是我國相當一部分模具企業還沿用過去作坊式管理,真正實現現代化企業管理的企業較少。羅百輝指出,中國模具產業除了要繼續提高生產能力,今后更要著重于行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發展水平的提高。結構調整方面,主要是企業結構向專業化調整,產品結構向著中高檔模具發展,向進出口結構的改進,中高檔汽車覆蓋件模具成形分析及結構改進、多功能復合模具和復合加工及激光技術在模具設計制造上的應用、高速切削、超精加工及拋光技術、信息化方向發展。 |